搜索

1955年,大学生王明健被神秘军人带走亲下协议,从此销声匿迹38年

发表于 2025-04-05 04:49:29 来源:热点一线网

1955年夏天,南方的小城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,中南矿冶学院的校园里却一片欢声笑语。眼看就要毕业了,王明健——一个从小爱研究石头的书生,正打算回家跟奶奶报喜,谁料,这一天成了他人生的拐点。临毕业前签订秘密协议那天下午,他被通知去校长办公室。一推门,屋里站着两个军装男人。没有军衔,没有名字,气场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他还没反应过来,对方就直接递来一份协议:“签了它。”“干啥?给我定终身呢?”他试图打趣缓解气氛,可两人表情比雕像还严肃。“组织需要你完成一项绝密任务,不能跟任何人提,包括你奶奶。”这话像个闷棍,王明健愣了好一会儿,但又有点兴奋——能被“组织”盯上,肯定是大事!于是,他咬咬牙,签下了这份协议,从此在亲友眼里消失了。初入核工业:从啥都不会到拼命学签完协议,他被带到北京,跟着苏联专家学核工业知识。这时候的他,像掉进知识的海洋,日夜泡在书堆和实验室里。要说他聪明是真的,脑子转得飞快,可也够拼——书看得眼睛都疼,实验一站就是一整天,连军大衣都穿薄了。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人开玩笑。才过三年,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专家全撤了。王明健像刚搭好积木的小孩,一下被人推翻了。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实验室里,满脑子都是“完了完了,这下真干不成了”。可他这人骨子里倔,越是没人教,他越死磕,硬是从书里刨出一条路。还没等喘口气,新任务又来了——国家通知他,六个月内建成一座铀矿冶炼厂,要给原子弹备燃料。这是个啥概念?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想都不敢想”。荒山野岭里的创造奇迹建厂地点选在荒山野岭,别说厂房,连个棚子都没有。王明健带着一群工人,天天跟土打交道。他笑称自己是“盖房子的包工头”,但实际上,他啥都干——设计图纸、盯工地进度、调配材料,有时候还要自己动手搬砖头。更难的是技术上的坑。炼铀需要大量防腐材料,可当时国内啥都缺,偏偏铀矿脾气大,腐蚀性比辣椒还猛。王明健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半夜起来洗了把脸,脑子突然开窍了——既然矿石这么“任性”,干脆给它洗个澡吧!他试验用稀硫酸给矿石“洗澡”,效果竟然出奇的好。这土法子既省钱又管用,简直是个救命稻草。后来,这个方法被命名为“土法炼铀”,成了中国核工业的里程碑。两年半时间,工厂生产出71.3吨重铀酸铵,占全国总产量的67%。王明健靠着这座山,硬生生扛起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供应。痛苦的隐忍与意外的灾难可建厂的路上,他也吃尽了苦头。工作第四个月,他接到奶奶去世的电报。奶奶是他从小的依靠,可这一刻,他连奔丧的资格都没有。站在荒野中,他对着电报深深鞠了一躬,那种无声的痛,比任何一次身体上的伤更让人撕心裂肺。更糟糕的还在后头。一次实验中,他不小心遭遇了核辐射爆炸,全身烧伤严重,命差点没了。可他呢?刚从鬼门关爬回来,就又爬回实验室,拍着胸脯说:“没事,我命硬,还有事等着干呢。”后来,他还真用命换来了中国的骄傲——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。消息传来,实验室里的人都疯了,王明健却只是默默站在角落,眼眶湿得不像样。他知道,这些年吃的苦、流的汗,值了。一生的燃烧原子弹成功后,国家本想让他回北京养伤,他却摇头说:“让我建新厂吧,我有经验。”就这样,他再次投身深山,用几十年的努力搞出了12项技术革新,70多项技术创新,把铀冶炼技术推进了新高度。一直到2020年,他生命的最后一天,他还在琢磨一道量子化学难题。病床上,他把女儿叫过来,把研究成果全写给国家。他说:“能让别人少走点弯路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无名英雄的传奇38年的隐姓埋名,65年的燃尽一生,王明健从不提自己。他的名字,直到国家解密后才被世人知道,被称为“炼铀之父”。可他始终觉得,自己不过是平凡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搬。什么叫英雄?有人说,英雄不是没有软肋,而是用一生守护自己的信仰。王明健,这位埋头苦干的普通人,凭一身孤勇,为国家挺起了脊梁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1955年,大学生王明健被神秘军人带走亲下协议,从此销声匿迹38年,热点一线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